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婚纱照 > 个性婚纱照

捕捉严肃场合下的情趣性瞬间——由首尔G20峰会新闻图片的使用说起

 
新闻摄影 >> 摄影技巧 >> 捕捉严肃场合下的情趣性瞬间——由首尔G20峰会新闻图片的使用说起捕捉严肃场合下的情趣性瞬间——由首尔G20峰会新闻图片的使用说起 2011年01月作者:郭建良来源:新闻记者责任编辑:小黑简介:  中西方新闻摄影的显著差别之一,是新闻价值的取向不同。我们的媒体重视重要性和显著性,习惯了严肃地报道几乎所有新闻。而西方媒体注重重要性和显著性的同时,更注重情趣性,可以活泼地报道包括外交新闻在内 ...内容:

  中西方新闻摄影的显著差别之一,是新闻价值的取向不同。我们的媒体重视重要性和显著性,习惯了严肃地报道几乎所有新闻。而西方媒体注重重要性和显著性的同时,更注重情趣性,可以活泼地报道包括外交新闻在内的几乎所有题材的新闻。在G20峰会的图片报道中,我们就看到大量这样的例子。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简称G20峰会,于2010年11月12日在韩国首都落幕,如何协调货币政策、如何平衡国际贸易、《首尔宣言》究竟写进了什么内容、是否达到大会预期目标……这些严肃的新闻内容大概很难吸引普通受众的关注。倒是那些充满了情趣性和幽默感的照片让人过目不忘、津津乐道,甚至回味无穷。这就是新闻摄影情趣性的魅力和影响。

  在会议正式开幕前,作为东道主,韩国总统李明博夫妇与参加会议的各国元首一一合影留念。这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外交礼节,却被摄影记者大做文章,拍下一些有趣的瞬间,而各国报纸编辑们,更是从不同角度考虑选择这些照片发表,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比如,美韩关系是这届峰会上媒体记者们高度关注的重点新闻之一,李明博夫妇与奥巴马合影现场,记者云集。在正式合影之前有一个站位上的调整,奥巴马原本站在一边,被李明博拉到中间,就这样一个瞬间,被记者拍了无数照片,等到三人摆好姿势给记者拍照时,却很少有记者按动快门了。正应了早年《纽约太阳报》“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新闻观念。这从第二天各国报纸头版上的照片就可得到验证。

  2010年11月12日的美国报纸《阿肯色州民主党人报》(Arkansas Democrat-Gazette)头版,使用了美联社编发的CHARLES DHARAPAK拍摄的照片,画面上,站在中间的李明博一手拉着奥巴马的胳膊把他向自己的位置上拉,并用眼睛示意他该站的位置,奥巴马面带微笑随着李明博的眼神也看着那个位置,站在另一边的李明博夫人看着他们二人的举动,忍不住开怀大笑(见图1)。

  这么一个一眼就能看到底的原本没有任何内涵的幽默瞬间,却被《阿肯色州民主党人报》的编辑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标题:“U.S.,S.Korea still at trade-pact impasse。”大意就是:美国、韩国仍在贸易协议的僵局之中。用这幅照片中略显尴尬的画面情节,来注释处在“僵局中”抽象的经济外交内容。

  同一天的德国著名大报《世界报》(Die Welt)头版,在报头下方有一幅醒目的大照片,记录了“李明博让位”这一情节的下一个瞬间:身材高大的奥巴马跨步上位,把李明博挡了个“严严实实”,不仔细看甚至注意不到他背后的人。这同样是美联社编发CHARLES DHARAPAK的摄影作品。从摄影记者的视点看过去,这一瞬间奥巴马仿佛一个人长了四条腿,产生了非常幽默的视觉效果(见图2)。

  德国《世界报》的编辑没有对这幅构图上明显的右重左轻,存在严重瑕疵的照片进行二次构图裁掉左边大面积空白,而是在这个空白处打上照片的文字说明,使画面尽量接近均衡。这个说明也没有像美国报纸那样做引申解读,而是“就事论事”。由于画面中隐藏在奥巴马身后的李明博用双手“控制”着奥巴马,所以,在文字说明中有“韩国总统李明博强制奥巴马到他应该站立的位置,美国总统笨拙的步态逗乐了李明博的妻子”的意思。

  任何一个短暂的新闻情节,都是由数不清的连续多变的瞬间组成的,在新闻采访现场,摄影记者很难预知和判断哪个瞬间是最具代表性的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瞬间。做摄影记者的心理压力也就来自这里:你永远也不知道站在你旁边的同行会拍到怎样的瞬间形象、会用怎样的构图形式展现这一瞬间。所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多拍。CHARLES DHARAPAK这两张照片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拍摄的。

  在G20峰会上,比美韩关系更引人注意的是中美关系。各国记者也都投入大量精力关注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的会面。不同的摄影记者,照片拍得差别不小,不同的报纸照片用得更是各有特色。

  2010年11月12日的韩国《东亚日报》(The Dong-a Ilbo)和韩国《中央日报》(JoongAng Ilbo)照片用得就非常有意思。两份报纸在版式设计上大同小异,都是在报头下方通栏并排两张相同版面、相同画幅、相同景别、相同大小的照片,左边是美韩首脑会见,右边是中美首脑会见。但是,编辑对照片的选择却完全不同,差别就在于是选择早一点的那个瞬间还是选择晚一点的那个瞬间。不同瞬间传递出来的情趣性也大不相同,内涵更相去甚远。报纸的风格也就在这不同的图片选择中,尽显无遗。

  《东亚日报》求稳,图片的选择有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特点,典型的“外交辞令”似的照片,“热情握手,亲切交谈”,一目了然,没有什么“嚼头”,更没有什么回味的空间和余地(见图3)。

  而《中央日报》稳中求变,图片的选择更注重情趣性,并在情趣性中展现新闻的内涵,给读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见图4)。

  左图美韩领导人见面的照片,比《东亚日报》上的那张稍晚一点点拍摄,凝固的是两人已经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的瞬间。而奥巴马的神情又“温情脉脉”,更准确到位地反映了两国的关系。看后会让人会心一笑;而右边中美首脑的照片,比《东亚日报》上的那张稍早一点点拍摄,凝固的是奥巴马和胡锦涛两人的手将握还未握的那个瞬间。这早一点和晚一点的差别,反映出来的是报纸新闻价值观念上的不同。

  谁都知道,奥巴马借着参加这次峰会的机会,绕过中国进行了“亚洲巡访”。美国联合其他亚洲国家重返亚洲的目的,已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再加上此前中美两国就汇率问题你来我往地较量了多个回合。此时此刻,怎样通过中美两国元首的会面,把两国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表现出来?这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东亚日报》上“外交辞令”似的照片完全不能表现两国关系的深层真实。而《中央日报》选择的那张照片,两只手将握还未握,这里边就有可解读的复杂意思了,双方的姿态、手势,有什么含义?是谁主动伸的手?都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瞬间性是新闻摄影的精髓所在,摄影记者对于瞬间性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而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变化,读者们对于新闻照片的要求也在变化,他们已经不再停留于对人物、环境的简单了解,而是需要更好看、更耐看的照片。这就需要摄影记者具备更专业的素质,更敏锐的观察力,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捕捉到形式上能够吸引读者,内容上又经得起品味的有趣瞬间。而这一瞬间所体现出来的强大的形象表现力对于新闻作品的社会传播效果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任何严肃的新闻现场,都有可能出现情趣性的瞬间,对最广大的、非专业的读者来说,严肃的新闻内容绝对没有活泼的新闻内容更吸引他们的注意。所以,在大众传播媒介上,除了刊登那些一本正经握手的外交“礼仪照片”以外,也一定要照顾到众多读者的兴趣取向,刊登一些活泼的新闻照片。这方面,我们的媒体做得还不够。■

  (□ 郭建良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技术教研室主任、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研究员)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