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照
Wedding photos
陨落在叙利亚战场的摄影记者雷米·奥克利克
“我已到达霍姆斯市,天还没有亮。这里的情况紧张和绝望到令人难以置信。”这是2月22日法国摄影记者雷米·奥克利克给《巴黎竞赛》图片主编发的最后一封邮件中的文字。几个小时之后,天亮了。在叙利亚政府军对奥克利克所在新闻中心的轰炸中,奥克利克身亡。
文/郭建良
荣获第55届“荷赛”一般新闻类(组照)一等奖的法国摄影记者雷米·奥克利克(Rémi Ochlik),于2012年2月22日在叙利亚霍姆斯的临时新闻中心里遭到政府军炮击身亡,年仅28岁。各国报纸都在以不同方式怀念这位年轻而优秀的战地摄影记者。英国《卫报》给他极高评价:“28岁的奥克利克被视为新一代摄影记者中最有天赋的人才之一。”
敬业厚道的奥克里克
这张由欧新社记者卢卡斯·梅布鲁克·多乐加拍摄的奥克利克工作照虽然拍摄时间不详,但却充分展现奥克利克的风采:食指放在快门上,时刻准备着拍照的奥克利克,正紧盯着卢卡斯的镜头,逼视的目光冷峻而深邃(图1)。
这是奥克利克本人最喜欢的个人照片,他把这照片作为参加荷赛的个人资料照片。奥克利克喜欢这张照片的一个私人原因是此片的拍摄者、几乎和他同龄的卢卡斯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他们曾经结伴在突尼斯采访,在拍摄一场街头骚乱时,卢卡斯不幸被警察掷出的催泪弹近距离击中眼睛,三天后不治身亡。欧新社的悼词中写到:“他最后的照片被同事传给我们,和他所有的照片一样,这些照片让我们感到骄傲……”奥克利克料理完朋友的后事,为了纪念朋友,以他的名字设立了“卢卡斯·梅布鲁克·多乐加摄影奖”,专门奖励勇敢的战地摄影记者。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编辑知道这幅照片背后的动人故事和感人情感,否则这张照片就会被用得更加富有感情色彩。
与此黑白照片相比,更多报纸在头版使用了由Julien de Rosa于2011年11月23日在埃及首都开罗拍摄的奥克利克战地工作照。这幅照片记录了一名战地记者敬业的工作状态。画面上的奥克利克头戴防护面具,蹲在街心一个翻倒的铁皮货架前面,食指依然放在快门上,警惕地注视着远方(图2)。他脚下是一片狼藉的瓦砾和作为“武器”的碎石、燃烧弹壳,远处是弥漫的硝烟和几个手拿石块随时准备“战斗”的市民。照片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地摄影记者危险的工作环境。行内人一眼就能看出,在这样危险的新闻现场,奥克利克居然使用一款广角镜头,这就意味着他必须尽可能地靠近被摄对象拍摄。这让人想到卡帕那句名言“如果你拍得照片不够好,那是你离炮火还不够近”。使用长焦镜头“跳出”危险地带,远距离从容拍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那样的照片影像的清晰度很难与广角镜头媲美,表现效果也会因长焦镜头对空间的压缩而显得不够真实。在真实与安全之间,奥克利克选择前者。他的那组荷赛获奖照片《利比亚之战》,其中多数照片是近距离拍摄。捷克的《Lidove Noviny》报、德国的《奥格斯堡汇报》等都使用了这幅体现奥克利克工作精神和工作特点的照片。
一代又一代战地摄影记者都把罗伯特·卡帕的那句名言视为座右铭,而且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它。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卡帕这句名言前面的一句:“战地记者手中的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在下赌注之前,还是要三思而行。
通览世界各地报纸刊发的奥克利克工作照,我们不经意间发现这位摄影师的工作特点:战场上,他用广角镜头,尽量靠近拍摄,给读者最真实的现场感;会场上,他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尽量不去打扰新闻发布人,以示尊重。这不仅仅是在工作,也是在做人。
与众不同的奥克利克
雷米·奥克利克是当今新闻摄影人中比较特别的一位,1983年10月16日生于法国东北部摩泽尔省蒂永维尔市。与2011年在利比亚战火中遇难的蒂姆·海瑟林顿和克里斯·洪德罗斯皆毕业于名牌大学且拥有硕士学位不同,他没有名牌大学的求学经历,没有学过新闻或者传播等相关专业,甚至算不上科班出身,也没有从小就立志于摄影的理想。
童年时期,他的理想是将来成为一名考古学家。这个梦想揭示他的强烈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好是新闻记者最为珍贵的素质。长大以后,他喜欢旅行和冒险。这是战地摄影记者必须具备的性格特征之一。旅行与摄影紧密相连,不久,祖父送给他一台相机,他开始表现出对摄影的兴趣。中学一毕业,他就选择了就读巴黎伊卡特摄影学院,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
2004年,海地发生了大规模流血冲突。时年只有20岁的奥克利克只身前往,自费拍摄,自此他走入战地摄影生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历时8年。对海地的采访,他后来回忆到:“我觉得,这也是我自己的战斗。当我看到在海地发生的事情时,我立刻问自己,我在这里做什么……当武装人员骑摩托车带着我到处游荡时,我能感觉到危险,但这就是我一直梦想的一切。”他拍到了一组非常优秀的照片,被一家法国杂志以2000欧元的高价购买。这次采访所拍的照片也让他赢得了专为年轻记者设立的著名摄影奖项——Francois Chalais青年记者奖,并在法国VISA pour l’Image国际摄影记者节上展出。“新闻摄影没有死亡。”这是影展组委会主席让·弗朗西斯·勒罗伊看到奥克利克在海地的作品发出的由衷感叹。
8年摄影生涯与14个战事专题
在8年的摄影生涯里,奥克利克一直在战火最前沿拍摄专题摄影。在他的个人网站上,2004年到2011年共有14个战事专题。照片留下了他在战火中的足迹——2008年刚果,2010年海地,2011年突尼斯、埃及、利比亚。
刚刚“出道”的奥克利克在首战告捷的第二年,即2005年,就与其他两位摄影师Christophe Bertolin和Grégory Boissy共同创办了他们自己的图片社“IP3 PRESS”, 专职于世界范围内的战地报道和法国政治新闻的报道。这一点,与当年罗伯特·卡帕创办马格南图片社略有相似,只不过卡帕没有奥克利克这样幸运,马格南图片社是在酝酿了10年之后才正式成立。
奥克利克的勇敢和勤奋,使他成为屡获殊荣的青年摄影记者。2012年2月10日,他凭借《利比亚之战》(图3)荣获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一般新闻类(组照)一等奖,而其中凝固了一名反政府民兵蹲在反对派旗帜前沉思这个瞬间的照片,成为获奖组照的标志性照片而被广泛传播。在这幅拍自利比亚石油重镇拉斯拉努夫的照片画面上,作者将天空弥漫的硝烟、远处奔驰的改装“战车”、近处待命的重型武器,以及眼前插在土堆上的鲜艳旗帜和沉思的“士兵”……这些外延性的视觉符号组合在了一起,在动静之间不但扩展了作品的外延,也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2012年2月初,奥克利克与同事阿尔弗雷德进入叙利亚为《巴黎竞赛》拍摄新闻。在他遇难的前一周,战事愈演愈烈,图片主编通知他们结束采访打道回府。同事回去了,他却留了下来,独自前往霍姆斯市采访。2月22日,叙利亚政府军朝奥克利克所在的新闻中心发起轰炸,在逃命过程中,奥克利克不幸被炮火击中而身亡。战地记者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寻找真相。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群体,没有他们亦没有真相,亦没有善与恶的昭示。(作者是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硕导)